數千年來,中國的水墨畫主要以黑線作為描繪萬物的表現手法,「墨即是色」「墨分五彩」向來為水墨美學之主流。劉國松從傳統水墨出發,承先啟後,繼往開來,獨創「抽筋剝皮皴」技法,發揮紙的媒材特性,將墨韻中的紙筋剝離、產生「去黑留白」的肌理效果,白線取代黑線成為造型工具,由實入虛,有無相生,再創水墨畫的新境界。
劉國松倡導『白線的張力』美學新主張,提出「革筆的命、革中鋒的命」口號,他不拘泥於筆法,重視對媒材進行探索及創造的實驗精神,在1980年代吸引了大批中青輩藝術家追隨參與,逐漸形成以白線表述的新水墨力量,成為畫壇的一個重要現象。
本次展覽以劉國松求新求變的精神為始,跳脫傳統的框架,匯集兩岸三地共14位水墨畫家,用「白線」闡釋線條的新貌與新意,在留白的玩味中得到美學的啟發,以創新的技法為傳統水墨挹注新的生命力。
展出的大陸畫家中,仇德樹透過宣紙的撕裂傷痕,創造「裂變」語言;王天德以香燙紙灼,結合碑拓書法與數位影像打造出「鏤空山水」;白海運用潑墨留白表現了雪滌凡塵,空靈飄逸的黃山「霧凇雪景」;劉子建以色墨水漬,捶拓出漂浮於古今天象之夕光金羽。香港畫家梁棟材擅用動勢白線,構築出光氣迷茫的山川幻境;陳君立以盤根錯水之姿再現冰川崩裂景象。另外,台灣畫家吳清川、吳珮華、若岱、連瑜、許秀蘭、陳宜芬、羅志英等人各以獨特的風格表現迥然不同『白線的張力』。